2018年7月3日星期二

加強大學生心理資本積累與培育

伴隨思想文化的跌宕起伏、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以及人們生存狀況的深刻變化,以2000年1月美國心理學家塞裏格曼和奇克森特米哈伊發表《積極心理學導論》壹文為標誌,心理學界興起了壹場頗具聲勢的積極心理運動,部分學者在其影響下進行了新的探索。其中,著名心理學家路桑斯將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創造性地拓展到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於2004年提出了“心理資本”這壹概念,並在其著作《心理資本》壹書中系統闡述了心理資本的理論觀點。許多學者認為,心理資本理論的提出在人力資源管理和青年學生發展等領域拓展了新的視界。

加強大學生心理資本積累與培育

《大學生心理資本積累及其教育管理》 許海元 著  人民出版社

  顯而易見,當代大學生成長和發展面臨著與前輩迥然不同的機遇、挑戰和競爭態勢。在世界日趨扁平化的時代,他們的優勢從何而來?他們如何獲得成功?其關鍵在於慎思明辨、審時度勢,趨利避害、擇善而從,充分利用其所面臨的主觀和客觀條件,積極主動地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質。換言之,就是要為自己創造歷史的實踐活動積累足夠的“資本”——包括知識資本、能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等,特別需要關註的是心理資本。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心理資本在個人成長和奮鬥歷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這是作為主體的人的絕對優勢。

  許海元教授的《大學生心理資本積累及其教育管理》壹書,正是在這壹背景下立足國內實際、借鑒域外理論,經過數年鉆研所取得的成果。該書從人才核心競爭力重要性的進壹步彰顯以及中國社會變革進程對大學生成長發展的現實需求入手,系統論證了大學生心理資本積累與培育的重大現實意義,並基於對中國大學生心理資本積累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從多個層面和視角提出了促進大學生心理資本積累的教育管理策略。該書作者密切跟蹤國內外學術前沿,致力於實現心理資本理論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創新性轉化,為建構本土化的心理資本理論體系邁出了堅實的壹步,這種腳踏實地、致力創新的學術取向值得嘉許。